龙在东西方的古文化里面都是存在的,只是东方龙是神圣的象征,而西方龙却代表着邪恶,世界上真的有龙吗?1987年人们似乎捕捉到了一条巨龙,这会是真的吗?下面为大家来揭秘1987摩根巨龙事件之谜!
两船撞出巨龙
在1987年12月20日,有一艘菲律宾的渡轮与一艘油轮撞在了一起,导致1600人死亡。更诡异的是,倾倒出来的石油在海面上勾勒出了一个奇怪的形状。后来人们发现渡轮和油轮一起撞在了一个海上的巨型生物上面,这个生物被称为大气生物,也有人称它为东方龙。
不管是什么让大气生物来到了海面上,面对这不止多久才遇到一次的机会,也是人类与大气生物的第一次接触,各国的专家都打着国际救援的旗号前来观察研究这只若隐若现的巨大生物。所有的专家在看到这个生物之后,都觉得这是一条龙。
解剖摩根巨龙
“这根本不是解剖,这是在拆城市!拆城市带手术刀有什么用?而且这家伙几天内就会消失,我们带的液氨连一条鲸鱼都冻不了!”,面对这种前所未见的巨硕生物,一名瑞典科学家无奈地说道,深感瑞典国力不支,无力再参与这次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解剖——重型解剖。即:传统的解剖概念已不适用于超大规模的活体,在时间有限的情况,需以巨型重机械与精密重机械相配合,并以工业化方式按猜想分散取点解剖,最后整合出大致的结果。从坠龙被发现到解剖工作的结束,一共经过了69小时,在这不到三天的时间里,人类展现出了空前的强大与团结。在各国的协力下,87岁高龄的兹基硕德教授和他年轻的学生,日本科学家辻博义,分析并绘制了史上第一份大气生物解剖图,并以摩根来命名这个伟大的生物。而这摩根巨龙,可能就是世界上有龙存在的证明。
有关龙的记载
“中国人喜欢叫它龙,但准确地说,这应该叫做大气生物,这证明了生物界最伟大的猜想,但我们没想到的是它如此之大,如此之轻,它身上超过80%的结构都是非碳基组织,对,就是蜻蜓翅膀那种玩意。”兹基硕德教授说道。其实龙最早有科学记录是在南美,即所谓“太古空水母”,在古代中国被称为龙,在南美被称为羽蛇神,两者在古籍中皆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第一份记录龙的手稿来自于一名英国医生佳斯特·吉奥可。1851年,他作为随船医生跟随商船队来到南美,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的交流中绘制了一幅草图,并写下了自己的猜想,这张图至今仍被珍藏在维多利亚博物馆中。而在中国,《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曹操之口,概述了龙的特点:“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在性能上也有诸多契合。
不止我国的古代文明有这样的意象,古老的玛雅文明也有,世界各地有如此多得古老文明都对这种神秘生物有过记载。玛雅国王Pacal the great时期修建的神殿顶盖上的石刻:上图中,一个年轻人坐在一个对称的“器具”上,比照上述的“摩根巨龙”切面图是不是会发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呢。虽然石刻刻意突出人物,抑或是玛雅人的神明,其乘坐的正是大气生物——“龙”。
大气生物的猜想
我们头顶上的这片蓝色的天空,是由地球的大气构成的,而真正的宇宙太空看起来是一片纯黑。包围着地球的一层很厚的气体被我们称为大气层。大气层高度超过1000公里,虽然没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大气层随其高度的不同而显示出不同的特点,于是我们把它分为若干子层次,大致来说0~17公里为对流层,17~50公里为平流层,50~80公里为中间层,80~500公里为暖层,500~1000公里为外层。由于一次次的难以解释的目击案例,人们开始猜想,在这厚厚的一片大气中会不会生存着一种大气生物呢?
大气生物,顾名思义是生活在大气层中的一种生物。鸟类虽然也能在天上飞行,但是鸟类必须在地面做巢,它们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离不开地面的。而大气生物则不同,它们完全以大气为家,不用和地面发生直接的关系。
龙其实是一种大气生物,即生活在高空的巨大浮游生物,亦即“太古空水母”。它们在云中的飞行的姿态就像在水中游动一样。如果想做到这一点,大气生物的身体密度就必须接近空气。既是一种固体用来组成身体,同时又具有像气体一样轻的密度。
在2013年,中国浙江大学的科学家研制出了一种称作“全碳气凝胶”的固体物质,密度仅为0.16kg/m3,甚至比空气还轻。既然人类能制造出这样的物质,大自然中的生物也完全可能拥有用类似物质构成的身体。这样的身体,密度就可以比较接近空气。如果再加上一个类似鱼鳔的调节机制,完全可以实现在大气中自由地沉浮翱翔。
另外,大气生物需是透明的,但即使是透明的,两种折射率差别较大的物质放在一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边界。举例来说,空气的折射率几乎等于1(实际约为1.0003),而玻璃的折射率大约为1.5,玻璃制成的生物是无法在空气中隐形的。
即使有一个极其纯净透明的玻璃生物在空中飞过,不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它,在阳光照射下,地上还会投下它的影子。水的折射率约为1.33,冰的折射率约为1.30,即使是冰放在水中,仍然可见,虽然不很明显。有一种折射率达到1.015的物质,虽然和空气还有一定差距,在空气中它可以被发现,但是这样的物质已经几乎不太容易被注意到了。
如果距离较远,真的有可能被观察者忽略。它就是由气凝胶制造的一种玻璃,称为“气凝胶玻璃”。考虑到生物在亿万年的进化中所获得的能力远比人类掌握的制造技术更为精巧,所以大气生物能够用折射率更低,更接近空气的物质来做到真正的隐身,甚至这样繁衍自身也不会令人感到惊奇。
最能说明此现象的就是“凝胶流星”,生活在地面的人类,经常可以观察到流星现象。一般的解释是来自天外的星体被地球引力捕获,落入大气层而形成的。这类流星,往往会以陨石或陨铁的形式落到地面上。但是还有一类流星在被人发现时以一团胶体一样的物态存在,在中国古代有过不少“天雨肉”的记载,明代谢肇淛所著《五杂俎》记载了“(汉)桓帝建和三年,北地雨肉,似羊肋,又大如手。”唐代天文学家李淳风所著《乙巳占》中记录了很多类似“天雨筋”、“天雨膏”、“天雨肉”的事件,并从占卜的角度来分析这类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假设生活在大气中的生物,当它们死后,是否有可能会落到地面呢?如果它们的遗骸落到地面上,会是怎样一个效果呢?会不会就是那偶然一现的“凝胶流星”呢?也就是说“天雨筋”、“天雨膏”、“天雨肉”的事件,事实上可归为“坠龙”事件,即“龙”死后,器官碎裂遗落而导致的现象。
下一篇:返回列表
我们赖以生存的美丽地球已经诞生了46亿年。地球现在有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层,合适的温度和充足的水。但在生命出现之前,地球上的环境也非常恶劣。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和进化,现在它已经变得充满了活力。但在地球上,仍然有一些极端的环境,在那里任何生...
2022-09-24851阅读全文 >>韩愈是个有骨气有胆识的文人,唐宪宗迎佛骨,只有他敢于奋起反对,即苏轼所赞许的“忠犯人主之怒”,然而,不管一个人有多么了不起,都会有自己的短板。韩愈不惧怕唐...
2023-03-1537阅读全文 >>人们都说,没有到过北京,就不能说他到过中国,而去了北京就一定要吃“北京烤鸭”。北京烤鸭俨然是古都北京的特色之一。北京烤鸭是色香味俱全的完美食品。北京烤鸭选用特别...
2023-04-04935阅读全文 >>顾恺之和吴道子,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界的泰山人物。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绘画代表作家,由曹植《洛神赋》绘就的《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十大传世名画。吴道子是唐代时期绘画代...
2023-04-30306阅读全文 >>我们并未完全了解太阳系早期的形成历史,C型小行星是一类含碳的小行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平劲松介绍道,事实上,直径约几公里到几十公里,成为第一批太阳系的行星星子或者微行星,那里形成的星子大部分由高熔点的物质形成,距离太阳最近和最远距离分别是日地平均距离的0.96倍和1.42倍,的遥感热成像观测结果还显示了其可能的形成历史, www.QiQu.net 收集发布...
2022-10-09165阅读全文 >>世界上最早能看见太阳升起的城市是南太平洋英属岛国图瓦卢首都富纳富提,位于东经179°13'。富纳富提岛略呈瓢形,是由30多个礁屿组成的环礁,东部各礁屿大部相连成串,西部许多礁屿孤立存在,岛屿高度不超过海平面5米。富纳富提紧挨着国际日期变更线西边,是世界上太阳最早照射到的首都。它又处在热带地K,气温较高,雨量充沛。每年3—10月为旱季,11月至翌年2月为雨季...
2022-10-30838阅读全文 >>